碧野

更新时间:2024-04-24 22:02

碧野(1916-2008),原名黄潮洋,1916年2月出生,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曾在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任教。

人物简介

碧野(1916~2008),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县人,生于1916年2月,2008年5月30日6时30分在武汉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教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湖北分会副主席,2008年2月,碧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情满青山》。代表作有《阳光灿烂照天山》、散文集《月亮湖》《幸福的人》《七月的天山》《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边疆的风貌》,著有短篇小说集《流落》《山野的故事》《天山景物记》等, 以及《肥沃的土地》《奴隶的花果》《湛蓝的海》《风砂之恋》《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钢铁动脉》《在哈萨克牧场》《阳光灿烂照天山》《边疆风貌》《情满青山》《丹凤朝阳》《蓝色的航程》《竹溪》《月亮湖》《跋涉者的脚印》《碧野文集》4卷;长篇小说《肥沃的土地》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线;中篇《奴隶的花果》是描写解放前后贫民区生活的变化;报告文学《北方的原野》描写了游击队战士的战斗生活。长篇《阳光灿烂照天山》是描写新疆人民生活的,长篇《丹凤朝阳》是描写水利工程建设的。散文集《情满青山》是描写鄂西北山区人民生活的。散文集《月亮湖》是描写江汉平原人民生活的。《跋涉者的脚印》则写了碧野同志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

碧野幼时生活贫苦,由老师资助上到高中,因领导闹学潮被开除,并受到通缉。后逃亡北平,一边到大学旁听,一边在图书馆自修,并开始写作。1933年因在潮州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家乡,到北京,寄寓在“北平潮州会馆”。靠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的中学同学薛汕接济度日。此时的碧野生活极为困苦,只能吃窝头,喝自来水度日。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在此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一篇作品《窑工》发表后好评如潮,也更加奠定了他走文学之路的信念。此后他又发表了《山野的故事》等系列作品。1935年,他加入了北平作家协会和进步文艺团体泡沫社、浪花社等组织。

抗战爆发后,随流亡学生到华北参加游击队和中原农村巡回演剧队。1938年在武汉出版报告文学集《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和《在北线》。1940年以后,先后在荆门前线、河南叶县写成《乌兰不浪的夜祭》等四个中篇。1942年秋,在成都任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文协成都分会理事,次年去重庆等地教中学。

1952年调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组,解放初,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碧野为创作战争体裁小说,冒着枪林弹雨去了朝鲜战场,采访志愿军各部门,构思一部反映我志愿军被俘人员在美国李承晚集中营生活和斗争的小说。1953年,碧野还作为中日方面代表团参加朝鲜停战谈判。当时志愿军派出作家5人。碧野、罗烽白朗王西彦严辰是中日作家协会的代表。与被美国、南朝鲜俘去的中日人民志愿军人员逐个接触交谈,了解他们在敌人集中营中的生活及思想情况。回到宿地后,就把当天了解的情况回忆记录下来,前后收集整理了30万字的材料。

1960年以后,到湖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深入生活,写出《丹凤朝阳》等长篇。现为中国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1989年4月离休。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2008年5月30日6时30分因病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2岁。

大事年记

1935年在北平《泡沫》文艺月刊发表处女作《窑工》。

抗战爆发后,随流亡学生到华北参加游击队和中原农村巡回演剧队。

1938年在武汉出版报告文学集《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和《在北线》。

1939年在洛阳写成未见出版的长篇《南怀花》和《灯笼哨》等短篇。

1940年后,先后在荆门前线、河南叶县写成《乌兰不浪的夜祭》等四个中篇。

1942年秋,在成都任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文协成都分会理事,次年去重庆等地教中学。陆续写成长篇《肥沃的土地》《风砂之恋》《没有花的春天》《湛蓝的海》,以及《奴隶的花果》等中短篇,使抗战后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丰产期。

1946年下半年去上海等地教中学,发表了《水阳江的沉郁》《墙头骑士》等短篇,以及中篇《饥饿的白凤英》。

1948年春进入解放区,深入太原战役前线,写成长篇《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1952年调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组。

1954年转为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除出有描写铁路工人生活的长篇《钢铁动脉》之外,两度到新疆体验生活,以长篇《阳光灿烂照天山》和大量散文,合计百万言的瑰丽缠绵的文字,讴歌天山南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和英雄的人。

1960年后,到湖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深入生活,写出《丹凤朝阳》等长篇。

碧野小说始终保持着一个漂泊者的广阔的时空视野,和一个探索者的绚丽的艺术色彩,高山碧海,铁血柔情,无论传奇或写实,都有一种青年人的新鲜的热情。凭着这一点,他也许未能构筑起雄视文坛的丰碑,却展示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绚丽多姿的人与山川的画卷。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著名作家、湖北省终身成就艺术家、中国作家协会和湖北省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华中散文学会会长、正厅级离休干部碧野,于2008年5月30日上午6时30分,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2岁。

碧野,原名黄潮洋,汉族,生于1916年2月15日,1934年于潮州金山中学肄业。1935年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8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泡沫》文艺月刊发表处女作《窑工》,继而参加泡沫社、浪花社等进步文艺组织,是浪花社主要成员之一;1936年,加入北方“左联”领导下的北平作家协会,并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救亡运动,加入民族革命先锋队;1938年在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学界抗敌协会;1942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任莽原出版社总编辑,主编《莽原周刊》;1943年——1946年在重庆及綦江、巴县江津等中学任教;1948年进入解放区,先后在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华北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49年——1952年在中国铁路总工会工作;1952年——1953年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员;1954年——1958年任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1959年——1960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委员;1960年调入湖北省文联工作,历任湖北省丹江口水利工程生产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等职。1989年4月离职休养。

碧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第一届委员、湖北省政协第四、六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名誉委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国际笔会(巴黎)中国中心成员、华中散文学会会长、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碧野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近千万字,出版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4部、报告文学集4部、散文集15部、《碧野文集》(四卷)等,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碧野从事的文学创作73年,始终坚持为人民写作,为时代高歌,始终将个人的文学创作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深入前线,以顽强的毅力和艰辛的劳动,创作了《南怀花》《肥沃的土地》等一批优秀的长、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有力地鞭笞黑暗,热情地讴歌光明,生动地表现了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生活和斗争,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他以作家特有的社会使命感和思想敏锐性,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先后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深入新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工地,访遍江汉平原四川湘西等地,创作发表了《开城前沿英雄阵地巡视》《血肉相连》等一批优秀的作品。这些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或歌唱时代英雄,或描绘山川之美、或展现城市新貌,格调高昂,春光明媚,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喜悦、希望和祝福,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誉为是用方块字绘成的时代画卷,是不分行不押韵的生活诗篇。

个人作品

碧野一生创作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近千万字,出版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4部、报告文学集4部、散文集15部、《碧野文集》(四卷),是一位天才与勤奋兼具的作家。他的作品,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流光溢彩,有极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散文创作方面,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其中,《天山景物记》《情满青山》等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匈牙利、朝鲜语等文字,在海外广泛传播。《天山景物记》更是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影响了几代年轻人。

长篇:《肥沃的土地》《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等;中篇小说:《奴隶的花果》《乌兰不浪夜祭》等;短篇小说集:《流落》《山野的故事》等;中篇小说:《奴隶的花果》《乌兰不浪夜祭》等;小说、散文集:《幸福的人》《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边疆的风貌》《月亮湖》等;游记:《天山南北好地方》。

作品年表

1938年报告文学《太行山边》《北方的原野》。

1939年报告文学《在北线》。

1940年报告文学集《滹沱河夜战》,写长篇小说《南怀花》,稿寄香港楼适夷,在抗战中遗失。

1942年中篇小说集《远行集》《三次遗嘱》《奴隶的花果》,短篇小说集《血泪》。

1943年《奴隶的花果》《远方》。

1944年长篇小说《风砂之恋》《肥沃的土地》。

1945年短篇小说集《流落》《风暴的日子》,报告文学集《滹沱河夜战》。

1946年中篇小说集《奴隶的花果》《三次遗嘱》,长篇小说《没有花的春天》。

1947年长篇小说《湛蓝的海》。

1950年短篇小说集《春天的故事》,中篇小说集《小共产党员》《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夜航》。

1954年小说、散文集《幸福的人》。

1955年长篇小说《钢铁动脉》。

1957年散文集《我们的农场好风光》《在哈萨克牧场》。

1958年散文集《遥远的问候》。

1959年游记《天山南北好地方》。

1960年《通向幸福的金桥》。

1961年散文集《边疆风貌》。

1963年散文集《情满青山》。

1964年散文集《月亮湖》。

1979年长篇小说《丹凤朝阳》,散文集《情满青山》。

1980年散文集《蓝色的航程》,中篇小说集《乌兰不浪的夜祭》,重版《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1981年《长江风光录》,散文集《碧野近作》。

1982年中篇小说集《红豆之思》《碧野散文选》。

1983年回忆录《跋涉者的足迹》。

1985年散文集《竹溪》。

1986年散文集《愿与青春结伴》《北京的早春》。

1987年长篇小说《死亡之岛》。

1990年散文集《在珠江金三角洲》。

1993年《碧野文集》(四卷)。

1995年《碧野散文选集》。

1996年《寂寞湖》。

1999年《碧野散文选集》、散文集《富春江畔》。

2004年散文集《晴光集》。

作品特点

歌唱英雄的时代是碧野散文的主调。不论是描写山光水色,还是展示建设大业,他的作品总是格调高昂、春光明媚,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他的游记作品中的力作《天山景物记》,介绍了新疆天山的丰富物产和异彩奇情的景物,歌颂了边疆各族人民的新面貌;《山高云深处》是碧野散文的又一代表作,描写了一位赤胆忠心,为人民开拓新生活的县委书记。作者将人物心灵的刻画与景色描绘融为一体,将读者带入一个云深雾重、宛若仙山的境界之中。

碧野散文注重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在以人物为主的作品中,景物只作烘托之用,而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人物服务于抒情。比喻、对仗、排比、拟人是碧野常用的修辞手段,借此来创造富有节奏感的艺术境界。他的语言生动形象、气韵飞扬、诗意盎然。

出版图书

晚年生活

建国初期,碧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入生活与当时的师政委和主任合影

2006年,碧野的月薪4000元,他基本不买什么东西,可对周围的人非常慷慨,住院时听说扫地的师傅家里很困难,就悄悄给他几百元钱。武汉有家报社的一名老记者想出书,但资金困难,碧野就用自己的津贴资助他。但碧野自己很节俭,夏季平时连个西瓜都舍不得买。六七年前,年岁已高的碧野很怕冷,有一年冬天太冷,他只好靠取暖器保暖。“这样,他每个月的电费要一千多元,当时他的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块钱”,其子女昨日说。很快,在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的关心下,省行管局另外为他腾出了一处装着暖气的住所。但碧野老人不肯搬进去,说:我自己有住房,不好再占一套住房。

2008年元月初,碧野第一次因为肺炎引起心衰竭住进了武大中南医院。5月12日地震那天,碧野浑身发软,血色素只有4克(正常人的学血色素为14克),但还是很清醒。医生说:正常人包括中青年血色素在6克时,就要昏迷过去。碧野老人的血色素只有4克精神还这么好,真是奇迹。5月27日,碧野又突发脑溢血,病情进一步加重,最终医治无效逝世。记者前往该院采访,医护人员说:碧野病重期间,其家属和他本人尽量不麻烦医护人员,住院后期主要是其子女在身边照顾。

湖北情结

1961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碧野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再从北京搬家到武汉,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碧野将家安在武汉后,主动请缨,只身去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体验生活。“十里工地热气腾腾。白天群炮轰鸣,飞石穿空,烟柱冲天,变成一朵朵白云……”碧野记录着当地工人炸山的场景,创作长篇小说《丹凤朝阳》。他同建设者一道,过着“头顶油毛毡,脚踏黄土山,喝着泥巴水,睡在荒沙滩”的生活,可惜创作还没结束,“文革”就开始了。碧野四根肋骨被打断,《丹凤朝阳》因此搁浅。1977年,碧野重回丹江口。这一次,碧野在丹江口生活了一年,又到广州一段时间后,从头创作了长篇小说《丹凤朝阳》。碧野对江汉平原很熟悉,“春种秋收,水稻金黄,麦浪滔滔,棉花过头,瓜菜清香”,碧野用自己的方式,感悟着荆楚大地。

1970年,五十开外的碧野和妻子被下放到仙桃毛场插队落户。碧野利用这段时间,创作了大量散文。当地农民不知道这是著名作家碧野,只唤他“黄家老头”,孩子们则叫他“黄爹”。仙桃排湖,盛产莲菱,碧野尤其喜欢里面的白莲,“粉而香”。他还清楚地记得荆州一家百年饭店的故事,他在作品中回忆这家饭店的八宝饭,“用的莲子,出自排湖,甜而不腻,香而软。”毛场还流传着这么一句歇后语:“黄家老头买皮蛋——不找钱!”那一年,有个老婆婆提着一篮皮蛋赶集,半天卖不出去,碧野看着心酸,就把皮蛋全包了,给她一张10元纸币。老婆婆没钱找,他提起皮蛋就走:“不要找了!”因此流传下来这个有趣的歇后语。在江汉平原三个月,碧野写了大量散文:《月亮湖》《红莲记》《四望山下》等等。最后才恋恋不舍,回到丹江口

人物评价

碧野一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对生活、对文学事业无限热爱。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积极投身中国现代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他长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伟大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美好心灵的优秀作品,是一位人民喜爱的作家;他爱惜人才,关心青年作家成长,扶持青年作家创作,是湖北几代作家有口皆碑的良师益友;他作风清廉,品德高尚,是深受同志们尊敬和爱戴的长者、朋友。

碧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是献身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生,是在文学艺术上,上下求索、永不懈怠的一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繁荣湖北文学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方方回忆说,1985年前后因为要拍摄姚雪垠徐迟和碧野三老的专题片,她几乎通读了碧野的所有作品,也多次采访了他本人。在她眼中,“碧老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性格也非常温和的人。他看所有的东西都用一种非常美好的目光。尤其对年轻人对儿童,他的脸上经常有一种特别的慈爱。开始我有些疑惑,甚至难以理解为什么所有的事情到了他那儿全都变得那么美好。但在了解了他的经历以及读了他的作品之后,我才开始有些懂得了碧老。那就是碧老在少年时代吃过太多的苦——他是我认识的作家中,少年时代生活最惨的一个。这些成长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后来的生活,与他年少时,无论怎么相比都已是十分美好。所以,他对生活都抱着一种感激的心情。”

其它介绍

作家碧野去世 代表作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其作品《七月上天山》也入小学语文课本

著名作家碧野的追悼仪式在武昌举行,“肥沃土地,耕耘七十岁月,收获丰硕人生花与果,斯人远去!天山景物,哺育万千学子,铸造璀璨艺术美和真,精神长存!”吊唁大厅,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先霈教授撰写的巨幅挽联十分醒目,这副挽联也是对碧野人生长路的高度概括。2008年5月30日,92岁的著名作家碧野在武汉逝世,身后留下《天山景物记》等上千万字的作品。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在个人博客上回忆与他的交往,称这是湖北文坛的一大损失。

碧野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人,自1935年发表处女作《窑工》以来,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著有《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和散文集《月亮湖》《情满青山》《天山景物记》等。1986年,湖北省召开姚雪垠徐迟和碧野三人的创作讨论会,曾轰动文坛,从此这三人被推为湖北文坛“三老”。

方方当选为湖北省作协主席时,特地登门拜访了碧野。她回忆说,“碧老很高兴,反复说,你当主席,我太高兴了。他们问我谁来当主席比较好,我说就方方合适。又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当,但还是要为大家服务。”对于湖北文坛“三老”中,姚雪垠、徐迟和碧野都陆续去世,方方直言,“对于湖北文学来说,碧老的去世,当然是一大损失。虽然碧老因身体缘故,近年写作很少,但他的存在,对于湖北文坛来说,就是一股精神力量在那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